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
向海发展气象万千 铁山港谱写海丝新篇章
8月的广西北部湾港北海码头铁山港作业区,货轮穿梭,“巨臂”起舞,湛蓝的天空与平静的海面融为一体。
汽笛乍起,一艘巨轮即将起锚远航。“现在马上驶离港口的货轮装载了出口欧洲的5000吨水泥。”铁山港作业区机械部带班蔡世君转身再指远方,“那艘货轮来自越南,进口的是3.9万吨用于造纸的木片。”
说起现在的吞吐量,已在铁山港工作整整10个年头的蔡世君滔滔不绝,颇为自豪。“今天共7艘货轮抵达港口,其中6艘来自东南亚和美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国内外贸易带来不小变化。”
铁山港,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地处华南、西南与东盟经济圈结合部,是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如今已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货畅其流,一片繁忙。据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覃崇健对人民网记者介绍,北海码头下辖的铁山港作业区、石步岭作业区共有11个万吨级生产泊位,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的物流支撑。
“目前,北海码头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集装箱、件杂货、散货运输为主,为内外贸运输服务的综合性商贸港口。”覃崇健介绍,北海码头在构建“港-产-园”融合发展格局、服务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已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最便捷的出海口之一,北海码头如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释放“海”的潜力,做足“边”的文章?在覃崇健看来,要借助临海优势,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构建起“港-产-园”高度融合、“港-工-贸”互相促进的发展体系,才能助推临港产业大发展。
“要促进港口规模化、智慧化、专业化绿色发展,并持续推动港口数字化转型,服务好国家发展大局,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北港力量。”覃崇健对将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要想富,先建港。打造好向海经济,港口建设是重中之重。铁山港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晓华介绍,铁山港(临海)工业区重点打造绿色化工、金属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高端造纸和新能源五大主导集群产业。2022年,工业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了1625.6亿元,同比增长21.6%。
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出台《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将全面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能级,着力提高通道运行质量效率,持续优化通道营商环境,大力推动通道经济融合发展。其中包括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完成700亿元,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等重点任务。
“目的就是要奋力推动北部湾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创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陈晓华说。
最新数据显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2023年1月-6月完成规上工业产值860.3亿元;完成税收58.9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3亿元,同比增长43.8%,其中完成工业投资80.1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外贸进出口98亿元,同比增长15%。
“在未来发展中,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将聚焦主导产业扩规模、提层次、强实力,加快绿色化工产业向下游延伸,推动金属新材料产业增强精深加工能力,壮大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高端造纸全产业链和能源产业集群,目的就是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力争到2030年,工业区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陈晓华告诉人民网记者。
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如今依然一片繁荣。蔡世君腰间的对讲机里再次传出作业指令,烈日下的铁山港作业区,一个个建设者转身进入工作状态。“用我们的力量,为共建‘一带一路’做点贡献,是一种幸福。”蔡世君说。
涛声越千年,风起再扬帆。北海的优势在海、潜力在海、希望在海。凭借区位优势,铁山港正在奋力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人民网) 【编辑:付子豪】
中新社南京8月18日电 题:长三角民众青睐“下沉式”逆向游 不开火的夏食受追捧
中新社记者 朱晓颖
“穿越喀拉峻风景区,体验草原策马奔腾,徒步夏特古道,在赛里木湖感受湖天一色……新疆地域辽阔,深度游的9天里,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刚从新疆返回南京的汤子豪18日告诉中新社记者。
夏秋之交的长三角骄阳似火。远离火爆景区和熙攘人群,逃脱一二线城市的喧嚣,“下沉”到边远宁静的乡间,在非热门目的地来一场漫步与邂逅……“下沉式”逆向游成为很多长三角人的清凉之选。
从贵州的“村BA”“村超”到云南的泼水节,叠加了独特气候、自然风光、人文风情、饮食文化等多重吸引力的边陲小镇、内陆城市旅游热度飙升。长三角跟团客、自驾客奔赴凉爽的西北、西南。新疆独库公路、318川藏线等“网红”线路车流不断,沿线民宿一房难求。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3年暑期至今,新疆、西藏、贵州的旅游订单量较2019年增长约150%。
资料图:独库公路的一处停车点,游客纷纷停车打卡。苟继鹏 摄
当“特种兵式”出行退潮,“躺平游”带来“昼伏夜出族”增多,“晚七点”经济引领夜间消费,Livehouse、精酿吧、小酒馆等融入城市新“夜”态,不打烊的夜宵店生意火爆。远离热腾腾的厨房,高温天不开火、不做“流汗侠”,“热食冷吃”“大餐简吃”等概念的夏食受到年轻人追捧。
随着加工链路、销售渠道成熟,水产海鲜消费出现家常化、预制化的趋势,长三角开海季第一口海鲜亮出新花样。东海梭子蟹、皮皮虾、基围虾等开海季“主角”,被开发成泰式咖喱、港式口味的预制菜,“爬上”消费者的餐桌。白斩鸡,盐水鸭三宝,香糟基围虾毛豆双拼,以及由基围虾、花螺、花蛤、蟹钳等制成的卤海鲜桶受到食客欢迎。
凉食搭配销量同样走俏。扬州的M会员商店中,新疆黄梦脆蜜瓜、无核白葡萄、西梅、黑布林等集中上架,占据了新零售店面的“封面”位置。“气温居高不下,高甜瓜果,如脆蜜瓜、无核白葡萄日销量均达2000斤,西梅日销量约1000斤。”该店商品负责人佘咸平介绍。
在南京等地的盒马店中,俄罗斯、日本的小众精酿啤酒等成为爆款。
中国旅游研究院分析,今夏,食住行娱新消费形式不断涌现。崛起的“Z世代”等新消费群体,倾向于高品质、定制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和差异化、精细化的旅游服务。业态创新、产业融合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培育行业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