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betf88官网注册投注邀请码
红白相间的巨型吊桥林立,无数的拖车吊机穿梭,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广州港,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口。临岸远眺,蓝海与货箱交织相映,仿佛在述说着千年商都“不打烊”的往来贸易故事。
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港口,见证并参与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发凸显。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间,无数万吨船舶从广州港扬帆起航,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广州港南沙港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联通内外的功能,让南沙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方面,优势无可替代。
从最初运有丝绸、茶叶、瓷器的小船,到如今运载新能源汽车、水果、咖啡豆的大型集装箱船舶,南沙港区逐渐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带货达人”,目前已有超600家企业在此备案开展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商品可以24小时通关,消费者下单后,最快当天就能收到商品。”广州港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合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
港航界有一句老话:“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看集装箱。”作为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五、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六的超级大港,广州港一直在“谋新思变”。
2021年12月31日,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成为首条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自贸片区境内的客货双线铁路;2023年5月30日,南沙港铁路开出首趟中欧班列,实现了“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的无缝连接……不断畅通的内外运输通道,刷新着中欧贸易的“时空距离”。
“港口在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对外贸易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门户作用,港口物流更是串联起国内物流网、联接上国外航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通道、经脉。”刘合顺说,“近年来,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广州港和广州港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广州南沙唯一的大型综合枢纽港,广州港南沙港区在优惠政策等方面得到铁路运价优惠、政府扶持政策等诸多支持。”
变则通,通则兴。如果说“海陆联运”打通了南沙的“任督二脉”,“利用地缘优势实现转型升级”则用星星之火点燃黄埔老港的可期未来。
10年来,黄埔港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联通全国、对接港澳、链接企业。“近年来,黄埔港年货物吞吐量超过2600万吨,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万标准箱,十年增长72%。”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黄埔港务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黄正东说,“接下来,黄埔港将为广大合作企业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装卸物流服务,依托广州港大平台联手铁路、水上‘广州港穿梭巴士’,打造更多更便捷的物流通道产品。”
百川归海处,千帆竞发。广州港正步入崭新的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实在成效在这里“落地生花”。不断为“深化交流合作、增进友好往来”贡献力量的广州港,未来可期。(人民网) 【编辑:付子豪】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中国医生忆援外经历:当地患者找中国医生看病已成普遍共识
“这几年随着援助力度的增大,中国医生和非洲的友谊在进一步筑牢、进一步深化。现在在当地,很多患者找中国医生看病,已经成为他们的普遍共识。”在1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援外医疗队代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外科主任李俊升说。
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和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开发布了2023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9名个人和中国援外医疗队入选。在18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俊升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代表,讲述了参与对外医疗援助的经历。
在卢旺达马萨卡医院工作期间,李俊升遇到一位患者。这名18岁的孤儿后腹膜长了一个纤维瘤。由于瘤体非常靠近下腔静脉,当地医院认为风险太大,没有进行手术。得知马萨卡医院有中国医疗队援助,患者便前来求医。
“这么年轻,如果现在不手术,他将来没有出路。如果手术了,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能正常,我们觉得这个风险值得担当。”李俊升说,中国医疗队精心准备,经过3个半小时,成功将瘤体与下腔静脉分离。术后经过消炎、换药治疗,病人很快康复。
出院时,这名患者非常感动,在中国医疗队员的手上写下一行字。“我们找当地医院的护士问了一下,”李俊升回忆说,“意思是‘非常感谢你们,中国医生,是你们给了我生的希望’。”
2007年至2022年间,李俊升6次赴卢旺达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援助,共诊治患者1.2万余人次,完成手术2500多人次,救治危重症患者200人次。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们克服工作条件艰苦以及气候、环境、饮食等方面的不适,出门诊、查病房,值守24小时全天候急诊,开展高难度手术,填补了当地医疗技术空白。
“有时候我们为了抢救生命,根据当地医院的实际情况,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李俊升介绍说,医疗队员们会使用自制腹带为术后患者保护腹部,为骨折患者自制牵引架,没有加压输液器就用自己的双手加压输液,“想尽一切办法救治患者”。
在他看来,友谊也在医护合作中逐步积累。当地民众看到,中国医生都是实实在在、真心真意为患者治疗,彼此在心灵上就达成了一种默契。
数据显示,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极大提高了受援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这么多年援外医疗,最大的感受就是,祖国的援外医疗事业实实在在为非洲老百姓解决了很多健康问题,把精湛的医疗和服务送到他们家门口。”李俊升说,人心都是相通的,“你真心真意帮助他们,他们会知道的”。(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