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相间的巨型吊桥林立,无数的拖车吊机穿梭,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广州港,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口。临岸远眺,蓝海与货箱交织相映,仿佛在述说着千年商都“不打烊”的往来贸易故事。
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港口,见证并参与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发凸显。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间,无数万吨船舶从广州港扬帆起航,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广州港南沙港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联通内外的功能,让南沙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方面,优势无可替代。
从最初运有丝绸、茶叶、瓷器的小船,到如今运载新能源汽车、水果、咖啡豆的大型集装箱船舶,南沙港区逐渐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带货达人”,目前已有超600家企业在此备案开展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商品可以24小时通关,消费者下单后,最快当天就能收到商品。”广州港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合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
港航界有一句老话:“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看集装箱。”作为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五、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六的超级大港,广州港一直在“谋新思变”。
2021年12月31日,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成为首条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自贸片区境内的客货双线铁路;2023年5月30日,南沙港铁路开出首趟中欧班列,实现了“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的无缝连接……不断畅通的内外运输通道,刷新着中欧贸易的“时空距离”。
“港口在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对外贸易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门户作用,港口物流更是串联起国内物流网、联接上国外航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通道、经脉。”刘合顺说,“近年来,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广州港和广州港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广州南沙唯一的大型综合枢纽港,广州港南沙港区在优惠政策等方面得到铁路运价优惠、政府扶持政策等诸多支持。”
变则通,通则兴。如果说“海陆联运”打通了南沙的“任督二脉”,“利用地缘优势实现转型升级”则用星星之火点燃黄埔老港的可期未来。
10年来,黄埔港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联通全国、对接港澳、链接企业。“近年来,黄埔港年货物吞吐量超过2600万吨,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万标准箱,十年增长72%。”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黄埔港务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黄正东说,“接下来,黄埔港将为广大合作企业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装卸物流服务,依托广州港大平台联手铁路、水上‘广州港穿梭巴士’,打造更多更便捷的物流通道产品。”
百川归海处,千帆竞发。广州港正步入崭新的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实在成效在这里“落地生花”。不断为“深化交流合作、增进友好往来”贡献力量的广州港,未来可期。(人民网) 【编辑:付子豪】
中新社昆明8月18日电 题:聚焦第七届南博会:工商界人士促互信、话前景、谋发展
中新社记者 刘亮
第七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以下简称:南博会)8月16日至20日在云南昆明举办,这是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南博会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行。作为中国同南亚及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南博会继续为各国工商界人士“牵线搭桥”,增互信、话前景、谋发展成为与会人士的普遍关切。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08-17/4-426/4cace6273ec441d28223ca29a3a90a28.jpg" alt="8月16日,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7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云南昆明开幕,来自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嘉宾,以及线上线下超3万家展商参会、参展,境外众多展商带来的精美展品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图为印度展商带来的首饰吸引参观者驻足。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
8月16日,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7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云南昆明开幕,来自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嘉宾,以及线上线下超3万家展商参会、参展,境外众多展商带来的精美展品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图为印度展商带来的首饰吸引参观者驻足。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促互信: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经济面临诸多考验和挑战:产业链供应链遭遇“梗阻”、贸易保护主义泛起和地缘政治冲突阴晴不定,均对全球乃至区域合作带来不小冲击。当前,各国亟须增加彼此间的合作信任,团结协作应对挑战。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慎峰指出,工商界是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当前,各国工商界要共同维护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各国政府加强对话协调、增进相互信任、坚定合作信心、提升区域内物流效率,破除贸易投资壁垒和不合理限制,努力打造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复苏繁荣。
在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秘书陈镇明看来,在多重因素加剧“去全球化”现象的背景下,强化区域间合作将有助于开发更大的合作潜能。他坦言,尽管过程中难免存在竞争,但有竞争才有进步,合作才有共赢,在多重全球挑战之下,国家和企业要生存和取得长足发展,就需要建立起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
话前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趋势
今年,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全球卫生紧急状态结束,承压多时的全球经济得到了些许喘息的机会,但国际经贸合作种种“暗礁浅滩”仍在。与会人士认为,要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复苏,更需克服合作阻碍,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和社会发展,也要求我们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区域协同和合作。”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四川代表处副主任邓俊说,在此过程中,积极拥抱创新和变革,建立健全经济体系和产业链,对中国和地区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尼泊尔工商联合会主席钱德拉·普拉萨德·达卡尔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各国需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相互帮助实现经济增长。他以南亚地区为例称,南亚是一个大市场,拥有庞大人口基数,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互联互通设施、贸易投资便利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推进,南亚地区经济潜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若能扩大区域内的资金流动,扩大南盟国家间以及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实现经贸和技术优势互补,南亚经济发展将从中受益。
谋发展:探寻更多新的经济合作机遇
各国共同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合作机遇,亦是本届博览会工商界人士聚焦的重要话题之一。
缅甸商务部部长昂乃乌强调,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东盟开辟了新的经济机遇,不仅带来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还助力推动地区的经济增长。从区域角度看,他认为,东盟与中国的贸易伙伴关系是地区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要支柱。双方在基础设施、技术和数字经济等重要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将增加东盟与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使双方能更好地应对全球的不确定性。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工商会主席穆罕默德·贾西姆·乌丁也表示,希望南亚各国与中国进一步发挥博览会的作用,在旅游、商业、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加强往来,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同释放中国—南亚区域的真正潜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