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8月18日电 (闫姣 李亚龙)从“沙漠驼铃”到“钢铁驼队+空中丝路”,漫漫古丝路商道在现代科技加持下,于近年来重新唤归贸易盛景。地处丝路黄金段的甘肃省,今年以来开辟多条外贸新线,为“新丝路”贸易长廊添彩助力。
作为落地在甘肃的中国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地处枢纽地带,今年以来在“钢铁驼队”运输方面,国际货运班列累计到发129列,同比增长14.2%;在“空中丝路”方面,累计开通国内国际城市运输航线240余条、国际货运航线18条,执飞国际货运包机21班、货运量近千吨。
8月3日,位于兰州新区的国际班列正在进行货物装卸作业。李亚龙 摄
“兰州新区今年新开辟国际货运班列特色线路4条,新开辟‘兰州-莫斯科’‘兰州-新西伯利亚’2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兰州新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首次打通塔吉克斯坦金精粉进口通道,首次发运数字化“中吉乌”国际多式联运班列、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小麦班列,开辟“兰州-印度孟买”陆海多式联运南亚班列新线路。
8月3日,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内,往来车辆运输货物。李亚龙 摄
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物流集团路港物流公司商贸流通部负责人杨铭说,“中川北站物流园目前有中欧线路、中亚线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海铁联运、南亚路线、中老班列及中吉乌班列,运输货物涵盖泥炭土专列、电解铜专列、木材专列、太阳能板专列、PVC颗粒专列、沥青专列、纸浆、棉纱、粮食专列、百货、机械设备散列、金精矿、起酥油等。”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兰州新区已面向中亚、西亚及欧洲等20个国家和地区开通运行国际货运班列,联通兰州至东盟、南亚、欧洲地区国际空中商贸物流通道。国际货运班列自2015年首发至今,共计到发班列748列,运输货物115.64万吨。(完)
中新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中国医生忆援外经历:当地患者找中国医生看病已成普遍共识
“这几年随着援助力度的增大,中国医生和非洲的友谊在进一步筑牢、进一步深化。现在在当地,很多患者找中国医生看病,已经成为他们的普遍共识。”在1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援外医疗队代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外科主任李俊升说。
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和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开发布了2023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9名个人和中国援外医疗队入选。在18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俊升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代表,讲述了参与对外医疗援助的经历。
在卢旺达马萨卡医院工作期间,李俊升遇到一位患者。这名18岁的孤儿后腹膜长了一个纤维瘤。由于瘤体非常靠近下腔静脉,当地医院认为风险太大,没有进行手术。得知马萨卡医院有中国医疗队援助,患者便前来求医。
“这么年轻,如果现在不手术,他将来没有出路。如果手术了,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能正常,我们觉得这个风险值得担当。”李俊升说,中国医疗队精心准备,经过3个半小时,成功将瘤体与下腔静脉分离。术后经过消炎、换药治疗,病人很快康复。
出院时,这名患者非常感动,在中国医疗队员的手上写下一行字。“我们找当地医院的护士问了一下,”李俊升回忆说,“意思是‘非常感谢你们,中国医生,是你们给了我生的希望’。”
2007年至2022年间,李俊升6次赴卢旺达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援助,共诊治患者1.2万余人次,完成手术2500多人次,救治危重症患者200人次。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们克服工作条件艰苦以及气候、环境、饮食等方面的不适,出门诊、查病房,值守24小时全天候急诊,开展高难度手术,填补了当地医疗技术空白。
“有时候我们为了抢救生命,根据当地医院的实际情况,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李俊升介绍说,医疗队员们会使用自制腹带为术后患者保护腹部,为骨折患者自制牵引架,没有加压输液器就用自己的双手加压输液,“想尽一切办法救治患者”。
在他看来,友谊也在医护合作中逐步积累。当地民众看到,中国医生都是实实在在、真心真意为患者治疗,彼此在心灵上就达成了一种默契。
数据显示,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极大提高了受援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这么多年援外医疗,最大的感受就是,祖国的援外医疗事业实实在在为非洲老百姓解决了很多健康问题,把精湛的医疗和服务送到他们家门口。”李俊升说,人心都是相通的,“你真心真意帮助他们,他们会知道的”。(完) 【编辑:钱姣姣】